无人机的利齿美国无人机弹药的发展
2023-03-17 来源:东莞机械信息网
无人机的利齿:美国无人机弹药的发展
在上世纪60年代,美国空军和海军在越南北部上空执行攻击和侦察任务时,作战飞机频繁被北越地面高炮和苏制SA-2导弹击落。为了减少飞行人员损失,当时的措施之一就是用装有摄像机的瑞安BQM-34“火蜂”无人靶机执行最危险的空域的侦察任务。“火蜂”由DC-130运输机在北部湾上空投放,完成任务后由降落伞回收。
1964年8月20日,装有摄像机的瑞安公司147A无人机,代号为“飞火”(后重新命名为“萤火虫”),首次从冲绳的嘉手纳空军基地起飞,侵入中国领空执行侦察任务。在东南亚爆发冲突后,该无人机作战部队被转移到南越边和空军基地。1964年10月11日,在北越执行首次照相侦察飞行任务和一项名为“山姆嗅探器”的任务,用以记录SA-2导弹制导和引信所使用的无线电信号。
尽管当时“萤火虫”损失巨大,但仍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(仅在1972年就飞行了570架次),并激发出了美军方对敌防空压制任务中使用“火蜂”无人机的想法。为此,1971年美国空军启动了“柠檬”计划,给BQM-34A配备了电视摄像机、数据链路,以及2个挂架,用来搭载光电制导武器,如210千克重的AGM-65“小牛”空地导弹,或是900千克的罗克韦尔GBU-8滑翔弹药。
“火蜂”BGM-34B此后也安装了前视红外成像传感器以提升昼/夜任务能力,以及用于投掷激光制导炸弹的激光指示器。1974年,该无人机挂载Mk81空地弹药进行了测试。该弹为113千克重的激光制导炸弹,具有串联式火箭发动机和大型尾翼。
“柠檬”计划最后的机型是BQM-34C,可执行侦察和攻击双重任务。但在1979年,武装“火蜂”试验中队被解散。主要原因是,在没有GPS的时代,无人机的导航精度是不足,因此,无人机作为攻击机并不可靠,而且也缺乏有人飞机的任务灵活性。
美军无人机趋向多用途化和武装化
虽然早在越南战争时期,美国就将装备了鱼雷的舰载无人反潜直升机QH-50投入使用,而后瑞安航空公司的BQM-34“火蜂”无人机也进行了武器发射试验,显然,技术的局限并不能保证无人有效地使用武器,因此无人机在随后的时间里还是被作为传感器平台来使用。真正意义上的武装无人机出现在2001年底,在阿富汗战争中,美国空军为通用原子公司的MQ-1“捕食者”无人机装备了AGM-114C“海尔法”反坦克导弹。
美国空军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曾广泛使用RQ-1无人侦察机,尽管其能有效发现目标,但当攻击机响应召唤,抵达预定空域时,目标往往已经转移了,美空军为其无人机装备武器的兴趣逐年递增。
2001年2月,美军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开始对“捕食者”进行改装试验:为其安装激光指示器,加固机翼,保证其能够外挂2枚“海尔法”导弹。9?11事件发生5天后,配备导弹的RQ-1运抵阿富汗,并于2001年10月1日进行了第1次实战飞行。RQ-1的武装型被命名为MQ-1,即多任务型。MQ-1的作战效能比较显著,2002年3月,1架MQ-1发射“海尔法”导弹摧毁了一个位于山顶的塔利班机枪掩体,这个掩体曾一直牵制着美国陆军突击队,而此前美军出动了多架次的F-15和F-16战机都未能有效摧毁这一目标。
MQ-1无人机随后用于执行美国中央情报局掌管的海外“法外处决”行动。2002年11月,1架MQ-1L无人机在也门摧毁了搭载基地组织重要人物哈尔蒂的汽车,美国指控此人策划了2000年10月美国“科尔”号(DDG-67)驱逐舰自杀式袭击事件。在也门,由无人机实施的武装突袭行动一直持续到今天。
12345下一页>